022-28196570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沥青胶泥在钢桥面铺装裂缝修复中的自愈性能研究

2025-08-05 08:51:52

一、研究背景 

大跨径钢桥的正交异性桥面板在车辆荷载、温度梯度及焊接残余应力耦合作用下,沥青铺装层极易产生微裂缝。若任其发展,水分与氯离子将加速钢板腐蚀,威胁结构安全。沥青胶泥兼具沥青的柔性与胶黏剂的黏结力,被视为可实现“主动”与“被动”双重愈合的修复材料:其低黏度组分可渗透微裂纹(被动填充),而高弹改性组分又能通过分子链段热运动重新缠绕(主动愈合)。

 

二、自愈机理 

1. 相态可逆:改性 SBS 与橡胶粉形成物理交联网络,在 5080 °C 区间呈高弹态,裂缝面间的沥青胶泥可重新流动并桥接。 

2. 微胶囊愈合:实验室将 5 wt % 微胶囊(芯材为再生剂)掺入胶泥,裂缝尖端应力触发囊壁破裂,再生剂迅速扩散,使老化沥青软化并恢复延度。 

3. 感应加热:在胶泥中分散 0.3 % 的钢纤维,利用电磁感应 30 s 可将裂缝区温度提升至 90 °C,加速链段运动,实现 2 h 内裂纹闭合率 > 80 % 

 

三、室内试验验证 

采用环氧沥青混凝土小梁(尺寸 250 mm × 50 mm × 50 mm)预制 10 mm × 10 mm 裂缝槽口,灌入自愈型沥青胶泥后,进行三点弯曲与疲劳对比: 

- 极限弯拉强度:修复后 18.78 MPa,仅比无裂缝梁(19.14 MPa)降低 1.9%,表明胶泥黏结强度高于母材自身强度。 

- 疲劳寿命:在 0.40 应力水平下,修复梁平均寿命 7.7 万次,为完好梁(24.9 万次)的 31%,折损主要来自界面不平整及局部空隙。 

- 自愈恢复率:将疲劳后的试件置于 60 °C 烘箱 4 h,再加载至 0.45 应力水平,寿命回升至 4.1 万次,自愈恢复率约 48%,证明温度触发的链段重组有效。

 

四、现场应用案例 

沪苏通长江大桥钢桥面局部裂缝宽 0.52 mm,采用“开槽—清理—灌胶—感应加热”工艺: 

1. 开槽 5 mm 宽、8 mm 深,保证胶泥填充饱满; 

2. 电磁感应设备以 50 kHz20 kW 参数快速升温,裂缝区表面温度达 85 °C 

3. 冷却后封闭表面,半年跟踪监测裂缝宽度无扩展,铺装层渗水系数降低 95% 

 

五、结论与展望 

沥青胶泥的自愈性能主要受温度、加载历史及微胶囊掺量影响。通过优化改性剂配方、引入感应加热或微胶囊技术,可显著提升裂缝修复效率。下一步研究将聚焦多场耦合(车辆荷载+环境温湿循环)条件下的自愈寿命预测模型,为钢桥面铺装长寿命养护提供理论依据与工程工具。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1811号 备案号:津ICP备110074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