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8196570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沥青胶泥-混凝土界面微观结构表征与拉拔失效机制

2025-08-26 08:55:18

一、引言

沥青胶泥与混凝土界面的性能在土木工程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道路、桥梁和隧道等结构中。界面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直接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近年来,随着微观表征技术的发展,对沥青胶泥 - 混凝土界面的研究逐渐深入,揭示了界面微观结构与拉拔失效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沥青胶泥 - 混凝土界面微观结构表征

 (一)界面过渡带(ITZ

研究表明,沥青混凝土中存在界面过渡带(ITZ),其厚度范围为520μmITZ的模量值介于骨料和胶泥的模量之间,且其微观结构比胶泥更紧密。这种紧密的微观结构使得ITZ在力学性能上表现出与基体不同的特性。

 (二)微观结构特征

1. 沥青质的纳米结构:沥青质在沥青中形成纳米聚集体,尺寸约为1~10nm。这些聚集体在不同温度和浓度条件下表现出复杂的流变性能。

2. 界面微观结构变化:在沥青与集料的界面处,沥青质的微观结构会发生变化,从定向层到非缠结层的转变影响了界面的黏附性能。

 

 三、拉拔失效机制

 (一)黏附与内聚失效

1. 黏附失效:沥青胶泥与混凝土界面的黏附失效是拉拔试验中常见的破坏形式。研究表明,黏附功与拉拔强度呈正相关,即黏附功越大,拉拔强度越高。

2. 内聚失效:内聚失效通常发生在沥青胶泥内部,与沥青的微观结构和成分密切相关。沥青质的含量和分布对内聚强度有显著影响。 

 (二)界面水损机制

1. 水的作用:水的存在会显著降低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附强度。水分子可以渗透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改变沥青的纳米结构,从而降低黏附能。

2. 冻融循环的影响:冻融循环会进一步加剧界面的损伤。在低温下,水结冰膨胀,对界面产生剪切应力,导致界面裂缝的扩展。 

 (三)力学性能演变

1. 动态模量:在环境温度循环变化下,沥青胶泥的动态模量会发生变化。研究表明,经过多次热循环后,沥青胶泥的动态模量显著降低,表明其微观结构发生了劣化。

2. 拉拔强度损失:在水温耦合作用下,沥青胶泥 - 混凝土界面的拉拔强度损失与界面的微观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界面处的沥青质纳米结构在水的作用下会发生重排,导致拉拔强度降低。

 

 四、结论

沥青胶泥 - 混凝土界面的微观结构对其拉拔失效机制有重要影响。界面过渡带(ITZ)的微观结构比胶泥更紧密,但水的存在和冻融循环会显著降低界面的黏附强度和内聚强度。通过微观表征技术,如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动态剪切流变测试(DSR),可以深入理解界面微观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界面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为提高沥青胶泥 - 混凝土界面的耐久性提供理论依据。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1811号 备案号:津ICP备110074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