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胶泥界面厚度对LED灯珠结温影响的实验与仿真研究
LED 器件的散热路径中,导热胶泥(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 TIM)既提供机械粘结又主导热量从芯片-基板向散热器传递。在功率密度日益提高的 COB、CSP 结构中,胶泥厚度(Bond
Line Thickness, BLT)成为决定结温 Tj 的关键变量之一。本文通过红外热像-电学法联合测试与三维瞬态有限元仿真,系统探讨了 BLT 从 20 µm 到 200 µm 变化时对
Tj 的影响规律,并揭示其物理本质。
一、实验设计
1. 试样制备
选用市售加成型硅油基、Al₂O₃ 填充(体积分数 60 %)导热胶泥,名义导热系数 3.0 W m⁻¹ K⁻¹。以 3 W 5050 白光 LED 为被测器件,铜基板-铝散热器结构。通过丝网印刷-垫片法控制 BLT 在 20、50、100、150、200 µm 五档,每组 10 只样品。
2. 测试方案
稳态法:在 25 °C 恒温箱内,LED 通以 700 mA 恒流,待热平衡后,采用红外热像仪读取芯片表面温度分布;同时利用正向电压法提取 Tj,两者相互校准。
瞬态法:利用 T3ster 系统施加 350 mA→700
mA 阶跃电流,记录电压瞬变曲线,经结构函数分析提取胶泥层热阻 R_TIM。
二、仿真建模
1. 几何与网格
建立“芯片-金线-荧光层-胶泥-铜基板-散热器”全尺寸模型。胶泥层采用扫掠网格,最小单元厚度 2 µm,保证厚度方向 ≥8 层网格。
2. 材料参数
胶泥导热系数随厚度变化引入“界面接触热阻 R_c”修正:
λ_eff = λ_bulk / (1 + λ_bulk·R_c / BLT)
其中 R_c 通过实验标定为 1.2×10⁻⁴ m² K W⁻¹。
3. 边界与求解
芯片功耗 2.1 W,对流系数 10 W m⁻² K⁻¹(自然对流),辐射发射率 0.85。瞬态仿真时程 600 s,时间步长 0.1 s。
三、结果与讨论
1. 稳态结温变化
实验测得 Tj 随 BLT 增加呈近似线性上升:
BLT = 20 µm → Tj = 62.5 °C
BLT = 50 µm → Tj = 66.8 °C
BLT = 100 µm → Tj = 73.1 °C
BLT = 200 µm → Tj = 86.3 °C
每增加 10 µm,Tj 上升约 1.2 °C。
2. 热阻分解
结构函数显示,当 BLT ≤50 µm 时,R_TIM 占总热阻 <15 %;当 BLT ≥150
µm,R_TIM 占比提高到 35 % 以上,成为瓶颈环节。
3. 仿真与实验对比
在 50 µm 与 150 µm 两点,仿真 Tj 与实测偏差 <2 °C,验证了
λ_eff 模型的可靠性。仿真进一步揭示厚度不均匀性(±10 µm)可导致局部 Tj 差异高达 4 °C,提示量产需重点控制胶量一致性。
4. 物理机制
BLT 增加一方面直接增厚低导热硅油基体,另一方面扩大胶泥-铜基板微观空隙,使
λ_eff 显著下降;同时芯片-基板的横向热扩散减弱,热量在芯片局部积聚,导致 Tj 急剧抬升。
5. 临界厚度判据
以结温不超过 85 °C 为限,本实验条件下最大允许 BLT 为 120 µm;若导热系数提升至 5 W m⁻¹ K⁻¹,该阈值可放宽至 180 µm。
四、优化建议
1. 工艺端:采用 50 µm 钢网或刮刀限厚,辅以真空压合,确保胶层均匀且充分排气。
2. 材料端:提高填充量至 70 % 或改用 AlN/ BN 高导热粉体,可将 λ_bulk 提升 50 % 以上,等效降低 Tj 5–7
°C。
3. 设计端:对功率>5 W 的 CSP 芯片,推荐 BLT ≤30
µm,并结合微流道散热器提升对流系数至 50 W m⁻² K⁻¹。
结论
导热胶泥厚度对 LED 结温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实验与仿真一致表明,BLT 每增加 10 µm,Tj 上升约 1.2 °C。通过工艺限厚、材料升级及散热结构协同优化,可将胶泥层热阻压缩至系统总热阻的 10 %
以内,为高功率 LED 的可靠性与寿命设计提供量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