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老化后沥青胶泥化学官能团演变与流变性能关联分析
沥青胶泥在室外长期服役时,紫外辐射与氧气协同作用会引发剧烈的链断裂、交联及氧化反应,导致宏观流变性能迅速衰退。为了阐明化学官能团微观演变与宏观流变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综合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与动态剪切流变仪(DSR),系统追踪紫外老化过程中官能团、分子量及流变参数的耦合变化规律,并建立“官能团指数—流变指标”关联模型。
一、紫外老化反应路径与官能团演变
1. 羰基(C=O)与亚砜基(S=O)的激增
FTIR 结果显示,160 h 内 1700 cm⁻¹ 附近羰基峰面积增长约 5.4 倍,1030 cm⁻¹ 处亚砜基峰面积增长约 4.2 倍,二者共同构成氧化老化主标志
。
2. 芳构化与侧链断裂
^1H-NMR 表明,芳环质子比例由 8.2 % 升至 12.6 %,烷基侧链质子由 65 % 降至 53 %,验证了“芳构化+侧链均裂”双路径机制 。
3. 分子量分布窄化
GPC 揭示,数均分子量 Mn 增加 1.8 倍,重均分子量 Mw 增加
2.1 倍,多分散指数由 2.3 降至 1.7,表明小分子挥发、大分子团聚
。
二、流变性能退化特征
1. 高温区
复数剪切模量 G* 在 60 °C 下由 2.1 kPa 增至 18.7 kPa,车辙因子 G*/sin δ 由 1.1 kPa 增至 15.4 kPa,相位角 δ 由 75° 降至 45°,表明黏性成分向弹性成分转化,抗车辙性能“虚假”提升,但脆性风险增大 。
2. 中温区
25 °C 蠕变恢复试验中,恢复率由 12 % 升至 48 %,不可恢复柔量 J_nr 由
2.5 kPa⁻¹ 降至 0.4 kPa⁻¹,说明应力松弛能力减弱,易产生低温开裂
。
3. 低温区
–12 °C 弯曲梁流变 (BBR) 显示,劲度模量 S 增长 2.3 倍,蠕变劲度 m 值下降 65 %,低温抗裂指数 T_cr 由 –24 °C 升至 –16 °C,低温性能显著劣化 。
三、官能团指数—流变指标关联模型
以羰基指数 I_C=O、亚砜基指数 I_S=O 及芳环缩合度参数 H_ar/H_tot 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
G*_60°C = 0.92 +
3.75 I_C=O + 2.18 I_S=O + 1.64 H_ar/H_tot (R²=0.93)
J_nr_25°C = 4.6 –
5.1 I_C=O – 2.9 I_S=O – 1.8 H_ar/H_tot (R²=0.90)
m_-12°C = 0.32 –
0.41 I_C=O – 0.27 I_S=O – 0.18 H_ar/H_tot (R²=0.88)
经验证,模型预测误差 < 8 %,可用于根据现场 FTIR 快速推算流变退化水平。
四、机理阐释
紫外光子激发沥青质 π→π* 跃迁,降低反应能垒,加速氢抽提与氧加成 。羰基与亚砜基作为极性基团,增强分子间氢键和 π-π 堆积,形成致密凝胶网络,宏观上表现为模量升高、延度下降。芳构化则提升分子刚性,加剧低温脆化。
五、工程启示
1. 现场快速评估:采用便携式 FTIR 测定 I_C=O,可在 2 min 内预判流变退化等级;
2. 配方优化:抑制羰基/亚砜基生成(如引入受阻胺光稳定剂 HALS)可同步改善高低温性能;
3. 寿命预测:将官能团指数纳入 Arrhenius-型老化方程,可外推 5–10 年服役期的性能衰减曲线。
综上,紫外老化通过“氧化官能团激增—芳构化—分子团聚”链条式反应,导致沥青胶泥由黏弹体向硬脆体转变。建立官能团指数与流变指标的高精度关联模型,为材料设计、现场诊断及寿命预测提供了分子层面的科学依据。